檀盛探营

是“狼”还是“骆驼”?
——直面TCL电脑总经理杨伟强

本报记者 檀盛

采访手记

  TCL信息产业忽然又活跃起来。久不露面的“闻人”——TCL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士宏本月再度亮相众多媒体,“天地人家”的概念之声不绝。有意味的是,媒体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与吴士宏一起出现的管理团队中,除了吴女士之外,均清一色的男性,这之中TCL电脑少帅杨伟强又格外引人关注。

  正是这个杨伟强,使TCL电脑快速切进了信息产业,并且用家电业的营销手段在IT界刮起“TCL旋风”;正是这个杨伟强,向李东生总裁推荐了吴士宏,才被媒体称为“站在吴士宏身后的男人”。

  现在杨伟强就在记者面前,他的笑容让你觉得绝不陌生。这是一个有着罕见亲和力的人,他温文尔雅,但你绝不要忽略他的坚定。你与他对话,你就会发现他的聪明之处。他的智慧是内敛的,这也是他获得媒体好评的原因之一。

笑谈“一山二虎”

  本报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怎么看待媒体称你为“女人背后的男人”?

  杨伟强(以下简称杨):(笑了一下)能不能不谈这个,我们换个话题……

  记:你觉得你的长处是做宏观还是微观的工作?

  杨:TCL涉足整个信息产业,是一个群体,吴总引领TCL信息产业这面大旗,我全力扶佐她,这很正常。同时,我在TCL信息产业中扮演一个角色,负责把产品、设备这方面做好,积极配合好工作,这没有什么特别的。

  记:你现在是信息产业副总,还是TCL电脑总经理,你的工作重点仍在电脑这一块吧?

  杨:对!我会以产品为主。电脑是IT产业中最基础的一个产品。

  记:外界有说法,你是将吴总引入TCL的“引路人”,你可不可以证实一下?你是吴总进TCL的“伯乐”吗?

  杨:不能用“伯乐”这个词。吴总是原微软中国区总经理,我作为PC的一个厂商,从业务上就和她认识。我与她认识,还有一个重要的缘份,我俩有一个共同的朋友,有了这层关系,使得我与她的沟通相对比较利索。不是纯商业的熟识,彼此之间有一些更深层次的交流。那年的5月22日,TCL电脑开业,我向她发出邀请,希望她以“业界嘉宾”身分出席,我非常高兴,她那一天真的“美丽登场”。后来听到她离开了微软的消息,我想,以我们之间的交往和我对TCL的理解,她是最适合TCL进军信息产业并承担大旗的最好人选。

  这件事中,我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只不过是向李总推荐。同时我也向吴总介绍了TCL,介绍了李东生。我只是搭了一个桥。最终她加入TCL,最根本的还是李总的感召和魅力,以及吴总自身对TCL、对渴望“将中国企业办成世界级企业”的雄心而促成。我只是搭了一个“桥”而已。

  记:像PC这一边,吴总会不会来直接操作?

  杨:她非常关心,我们经常在一起交流。给了我们很大帮助。

  记:PC今天增长是一个很快的速度,那么PC所占公司信息产业中多大份额?

  杨:1999年,信息产业只在集团占7%,2000年已占11%,今年会有更大增长。

  记:我指PC占信息产业的比例?

  杨:PC占信息产业份额的70%。很自然目前所占份额还是比较大。

  记:你对TCL的PC有什么目标性的期待?

  杨:去年有一项排名,我们在国内品牌中列第四。我想,我们已经迈入了前五名。有两点感受:第一,从家电业迈入IT界,TCL的行为,我比较欣慰;第二,今天任何一个IT厂商,在涉及他的竞争对手时,都不会忽略TCL的存在,包括联想。这一方面是因为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也要感谢吴总的到来,给了TCL一种强大的“势能”。

  记:“势能”是指造势上的能量吗?是一种注意力吧。

  杨:不完全是一种注意力。比如××、××也做彩电,但他们以前是做“白色家电”的,所以主流厂商中并没有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形成一种“势能”。   所以吴总的到来,会在别人对我们的认知、理解,以及我们在这个产业聚集的资源,聚集的人才、管理干部等方面,都带来一个好的“势能”和“动力”。

  记:但如果把这种所谓的“势能”放在一个人身上,会不会以后有很大的风险?

  杨:我想这是相互相承的。TCL这个载体能把这种“势能”变成“动能”;这个“动能”不断提高,也使这种“势能”不断拓展。这是彼此相互相承的,没有那样的问题。

  记:你除了PC外,作为信息集团副总,有没有其它的责任?

  杨:当然我们会在一起沟通企业的目标,这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

  记:你同不同意,“一山不能容二虎”的说法?

  杨:我反觉得“肩并肩、手拉手”产生的效果更好。我们俩“势”和“实”互动,共同帮助,这样很好。

“战略”与“可能”

  记:我们可不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虽然“天地人家”已宏观地提出,但TCO信息产业仍再走原有的路线?

  杨:不能这样讲。“天地人家”战略是整个集团的一个大的战略。大家要有一点耐心吧,战略提出来之外,实施要有一些步骤。我们是围绕着“战略”一步一步往前走。“战略”不是明天就要实现百分之百的结果,这是不现实的。心情可以理解,做企业还是要务实地一步步推进。我们的步伐是比较稳健并且迅捷。   记:媒体有一种看法,吴总的加入使TCL确实有了你所说的“势能变动能”,但“天地人家”正如你说的这样是“战略”,目前还是比较“虚”。

  杨:我不赞同说“天地人家”虚的说法。战略是目标和远景,但它引导一种方向,是行动的引领,不能用“虚”、“实”做评价。

  记:那么会不会在短时间内,集团的一些部门会为此作大的“调整”?

  杨:围绕这个战略,所产生的一切行为都是可能的。围绕这个战略,所有的企业行为都是正常的。

  记:那么怎么理解,你们最近在电子商务低潮期,来推“电子商务”,它的主要意义在哪里?

  杨:我们推出的企业战略,根本不以外界的高潮,低潮来决定我们的行为。我们是以自身发展需要来决定。我们的行动是理性的。

  

浓缩人生精华

  记者:你今年34岁吧,一天你工作多长时间?  

  杨:对。入了这行比较辛苦,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密度也很大。做这个行业收获也比较大。这个行业速度快、节奏快。在相同的时间段所经历的企业起浮变迁和是是非非也比其它行业要浓缩得多。这个行业是“浓缩人生精华”。

  记:以前这个行业流行“30多岁就是老人”的说法。这次吴总带一群领导团队亮相,留美的博士硕士也比较多。你是从基层一步步上来的。

  杨:山药蛋(笑)。

  记: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杨:其实这种组合才会更加稳健。以前一些网站标榜所谓的“年轻”,恰恰是导致今天这样的结果。对于中国的理解,对于社会的理解,对市场行销的理解,对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的理解,都是我们的一个优势。

  这种组合,也会使不管是“空降”还是“留美”的,对TCL文化有更深的理解。我自豪地讲,我搭起TCL文化与海外这些人之间一个很好的桥梁。

  记:你在TCL服务期也不短了。   杨:六年。

  记:我问这个问题或许唐突,从职业经理人角度,许多人对自己服务企业并没有多少“根”的感觉。你在这里服务了六年,还会继续做下去。你有一些什么想法?

  杨:我明白你问的意思。事实上我毕业12年,换了7家公司。最短的一家只干了7天,做总经理助理,并且非常好的薪水,但我不太认同它的价值观;第二家干得长的公司也干了两年半,做了中方的最高职务,剩下的只是廉价劳动力和廉价智慧,所以我选择离开。为什么在TCL干了六年?我换了这么多家工作,在同龄人当中应该不算太少,在TCL我能够找到职业和事业的感觉,没有别的,就这么简单。   也许,将来我自己的事业取向随着年龄增长,会有其它选择。事业的方向中有没有其它转变,那是另外一回事,目前还没有。

  记:平常工作之外,有什么其它爱好?

  杨:阅读、旅游,我对旅游有狂热,可惜时间不允许。还有游泳。

  记:阅读主要在哪些方面?

  杨:比较杂。像传记、文学、比较好的小说。当然包括企管。

  记:管理思想上,你更欣赏谁?有没有一个什么榜样?

杨:我推崇杜拉克。在IT行业,欣赏台湾企业家施正荣和张忠谋。另外对联想也关注。

  记:联想在分家,TcL在整合,是不是事物的“两极”?

  杨:孩子大了就分家。分与合基于不同阶段考虑。我相信TCL也有分的那一天,那一天TCL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记:对个人财富有什么感觉?

  杨:财富是成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财富决不表明你成功。否则《成功人士排行榜》就等于《财富排行榜》了。

  全球100个富翁里可能排不上杰克.维尔奇,但他在管理上是成功的楷模。刚才说到的台湾的施正荣、张忠谋(台基电),在台湾科技富豪榜100名中都排不到前50名,但极大地推动台湾这个产业的正是他们。

  真正的成功是他们。

  记:为什么你的办公台上放着一只各驼呢?有什么意义吗?

  杨:驼驼负重、刻苦,不屈不挠,对信仰坚定,做我们这行应学习它;还有一个动物就是“狼”,狼的博击和团队意识更是不可或缺。这两种动物是我们的写照。